课件编号9408528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2课时 含反思)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728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21古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不同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诗意。 3.能从品读诗句中体会到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能正确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氛围 1.课件出示课题,解题“出塞”。 (1)诗题中的“塞”读sài,是“边塞、关塞”的意思。 (2)看到诗题中的“塞”字,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什么古诗描述呢? ①(大漠、烽烟、黄沙、荒草……)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②(将士、血战、兵戈……)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2.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们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二、简介作者,介绍背景 1.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至汉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后指名读,老师纠正读音。 2.古人吟诵讲究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字音可以拉长,读得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谁来试一试? 4.学生读,老师范读。 5.老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7.指导学习生字。 四、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3.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3)“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7)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秦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