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字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四年级下册书法练习指导的第七课,从第七节课起开始学习上下结构的字,主要学习下部偏旁的写法及其上部关系,将进行字底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口字底写法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带有口字底字的用笔以及结构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以及书写应用水平。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以“口”字为例,认识“口”字在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中的形态变化与特征;口字底的书写要领;范字“后”“唐”“善”的形态特征分析与练习;了解虞世南戈法的故事。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欧体楷书,在读贴、临贴、以及书写上面也有了一定基础,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读帖能力、书写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同时对书法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学期第一节课进行了“口字旁”的学习,学生掌握“口字旁”的形态特征及书写要点,为本课“口字底”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在学习方式上,还存在着读帖不够精准,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红笔改字形结构解决精准读帖、微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评价,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及书写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带口字底的字的形体特征,掌握口字底的书写方法及其与上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课学习,通过读贴、分析、讨论、临摹等方法掌握口字旁的特点及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规范的书写习惯,领略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重点:认识五体字中的口字底,掌握口字底的形态及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后”、“唐”、“善”三个范字的结构特征,掌握口字底的书写方法与整个字的搭配。 五、教法、学法: 讲授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探究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法。 六、教具、学具:课件、毛笔、宣纸、米字格纸、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1.展示书签。(与学生近距离沟通,让孩子们放轻松) 2.复习:正确的坐姿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3.让我们轻声朗诵两首古诗。 4.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字的历史演变。(视频动画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出“口”字汉字经历那些书体的演变?你们能识别口字的五种书体吗?(出示图片进行欣赏) 学生活动:认识“口”字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口字底的书写方法:(2分钟) 教师:在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口”字旁的写法,有的时候“口”还会出现在字的底部,就变成了“口字底”,请同学们观察口字旁和口字底有那些不同?总结一下它们的基本形态? 生:“口”字在作口字旁的时候比较小而方正,在作口字底的时候形态是扁而宽。(两组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口字底。让我们一起学习口字底的书写要点。 教生共同总结:口字底由短竖、横折和短横组成的,一般横折的起笔处与左边竖的起笔处不相连,“口”字的左竖向右斜、右竖向左斜,右竖稍粗,最后一笔横画封口。 (三)初步掌握带有口字底例字的书写方法:(10分钟)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物动态和哪个“例字”最相似?看看辅助线给了你那些提示?(PPT连线、画辅助线) 学生活动:观察1分钟,讨论结论。 设计意图:理解“口字底”与整个字各部件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析“后”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师:那么,李老师来解密答案啦,有些同学有疑惑了,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遇到学生错误,想想你觉得对吗?)第一图对应的是“后”字,我们来观察,这副图上面的两个杂技演员用力的方向一样吗?一个是朝左,一个是朝右,两股力量巧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