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的 结论,并能选择自已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的 结论,并能选择自已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露和霜 教学目标 1.知道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 ;能根据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3.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有些物质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活动准备:搜集有关露和霜的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活动流程 导入新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和霜及其形成原因。 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露和霜。 1.什么是露?在什么季节能够见到露?猜测露形成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生活中有关于露的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露的形态。 (3)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露的形成原因。 (4)教师总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附着在物体上的小水滴。 2.什么是霜?在什么季节能够见到霜?猜测霜形成的原因。 (1)教师教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有关于霜的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霜的形态。 (3)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霜的形成原因。 (4)教师总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附着在物体上的小冰晶。 (二)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1.制造”露”。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制造“露”?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适时给出注意事项,安全操作等温馨提示。 2.第一个实验:制造“露”。 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1)取出小桶,将小桶的外壁擦干净,确保外壁干燥。 (2)将冰块放人小桶中。 (3)观察小桶外壁发生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我的猜想 实验现象 我推想露的成因 我研究露的形成原因的记录 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总结: (1)冰块要放在小桶中,不要撒在桶外。 (2)放入冰块前,保证桶的外壁始终保持干燥。 (3)实验时,注意观察小桶外壁出现的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汇报自己的发现。 4.老师小结:在温度下降,但仍高于0oC时,水蒸气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5.制造“霜”。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制造“霜”?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适时给出注意事项安全操作等温馨提示。 6.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1)取出冰桶将小桶的外壁擦干净确保外壁干燥。 (2)将冰块放入小桶中,向冰块上撒盐。 (3)观察小桶外壁发生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我研究霜的形成原因的记录 我的猜想 实验记录 我推想霜的成因 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总结: (1)冰块要放在小桶中,不要撒在桶外。 (2)放入冰块前,要保持桶的外壁始终保持干燥。 (3)要将食盐均匀地撒在冰块上。 (4)实验时,注意观察小桶外壁出现的现象。 7.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并汇报发现,引导学生推想自然界中霜的形成原因。 8.老师小结:0oC以下时,水蒸气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1.教师提示学生搜集有关雾凇的资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