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72086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准确答题——【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备考方略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8394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备考,高考,读文,新高考,阅读,诗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文指导:读懂文本,准确答题 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 (一)古代诗歌分类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词 上阕(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抒情(主) 尾句过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三)古代诗歌语言特点 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家语(方式) 内容解说 示例 改变词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的“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改变词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②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省略压缩语言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互文见义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分单句互文和多句互文。 ①单句互文。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其意思应是“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来到船上”。②多句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其意思应是“在东市、西市买了骏马、鞍鞯”。 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