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614934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2《范进中举》课件34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36724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初中,单元,34张,课件,范进中举,第六
  • cover
吴敬梓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4.了解封建社会庸俗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诗文集》。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清代小说家。 (1701-1754)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是一个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封建科举制度: 院试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是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 殿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 。 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检查预习 星宿 斋公 醉醺 癞蛤蟆 阎王? 紧攥 带挈 腆? 啐 嗑  讳 拙病 兀 绾 轩敞 瘟 桑梓? 锭子 xiù zhāi xūn lài yán zuàn qiè tiǎn cuì hé huì zhuō wù wǎn chǎng wēn  zǐ   dìng 带 挈: 唯唯连声: 浑 家: 长 亲: 相 公: 拙 病: 现 世 宝: 淋淋漓漓: 形容水往下流的样子。 长辈。 提携。 连连答应。 妻子。 对秀才的称呼。 奇怪的病。 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作 揖: 见 教: 相 与: 桑 梓: 狗血喷头: 家乡。 拱手行礼。 指教。 结交。 形容骂得很凶。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理清这篇小说的结构。 本文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范进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第二部分(3-9)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被打苏醒。 第三部分(10-11)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后半回。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