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678763

第25课 河中石兽 课件(26张ppt)+教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25849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5课,中石,课件,26张,ppt,教案
    (课件网)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 第25课 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 2.通过诵读课文,比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领悟文中的道理。 学习目标 一寺临河干( ) 阅十余岁(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可据理臆断欤( ) 山门圮于河( ) 求石兽于水中( ) 众服为确论( ) 重点实词 靠近 经过,经历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主观地判断 倒塌 寻 找 正确的言论 一、基础练习,固旧知 不亦颠乎( ) 棹数小舟(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啮沙(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据理臆断( ) 重点实词 颠倒,错乱 划船 你们这些人 冲刷 洪水 埋没 主观地判断 ( ) ( ) ( ) ( ) ( ) ( ) ( ) 重点虚词 像 助词,的 介词,被 介词,在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终了,最后 代词,代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竟不可得 一老河兵闻之 如是再啮 至石之半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据理臆断欤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重读,人物说话语气、情感等。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3、为了寻找石兽,文中人物轮番上阵,请根据表格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地点、依据及结果。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的? 人物 寻找的地点 依据 结果 寺僧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为了寻找石兽,文中人物轮番上阵,请根据表格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地点、依据及结果。你认为谁的方法是正确的? 人物 寻找的地点 依据 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没做任何思考 不可得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人信服,但被老河兵否定了。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二、品读文章,知内容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他掌握了哪些事物的特性? 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 和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或描写,说一说这三个人物形象。 三、分析人物,悟哲理 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代表空谈事理,不切实际的态度。 有实际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自信满满,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2.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想要阐述怎样的道理?先找出课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启示。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4.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完成练习册。 五、作业布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 2.通过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