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03562

专题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学案—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新教材新高考)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8次 大小:38008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考,专题,教材,新教材,精练,精讲
  • cover
专题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与元朝的统一 【时空框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岁币”; 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 金朝(1115-1234)“猛安谋克”(兵农合一)制度;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6.元朝(1271-1368)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①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②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7、宋元经济:(1)农业: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②经济结构: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③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2)手工业:①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出口海外(3)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字印刷术(4)商业:①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③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5)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代杭州、元大都———特点:①突破坊市空间;②突破时间限制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6)经济重心南移①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北方战乱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