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835286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书法 8集字练习 教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35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书法,8集,练习
  • cover
第八课《集 字 练 习》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书法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理解“登高”的本意和现实含义。 观察和分析“登高”二字的结构特征及书写方法。 掌握“登高”二字集在一起时整体协调的要领。 试着写好竖幅的集字作品“登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登高”的理解,明白登高能使人有更开阔的眼界,对于学习书法来说,登高就是在书法之路上不断的进步。 2、写好竖幅的集字作品“登高”,是学生由临摹走向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性过程,本课是上册创作的延续,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竖幅书法作品的书写方法,提高自身的集字创作能力,从而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首先从《说文解字》上看看“登高”二字的本意,然后通过阅读课文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其含义。 2、学生说说“登高”的含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3、欧阳询书“登高”二字集在一起竖幅组合时,上下相对,间距合适,整体协调及落款的位置等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准备好书写工具,强调坐姿,调整气息,稳定情绪。 (二)理解“登高”的含义 1、教师从“登高”的原始字形、构造及本意着手,帮助学生了解此二字的意思。(“登高”:会意字(甲骨文)、(篆文)上边是两足向上,从整个字看是双手捧(豆)礼器双足拾阶而上,引申为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升高。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象形字,(甲骨文)、(篆文)甲骨文象台观楼阁,上下重屋行,借以表示崇高。本义为上下的距离大。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登高”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次的现实含义是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3、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登高能使人有更开阔的眼界,对于学习者来说,登高就是进步。愿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在书法之路上不断进步。) (三)分析欧体“登高”二字的结构形态特征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写一幅“登高”竖幅作品作为座右铭挂在自己的小书房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同进行集字练习———书写“登高”。 1、范字“登” (1)引导学生分析“登”的总体形态特征:左低右高,略微向左倾斜;左紧右松,左敛右放。“登”字,横撇收笔处低于捺,撇的角度斜一些,捺的角度要平一些,最后一笔的横,左低右高,与撇捺收笔处的位置相应。 (2)“登”中横画的走势向右上倾斜,横向笔画间距均匀,但粗细有变化。 (3)图例中整体协调,原帖中比较倾斜,注意写成作品时要平正稳定些。 2、范字“高” (1)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并讨论“高”字整体给人的感觉。(主要看斜正和松紧方面) (2)“高”字中,横折钩的横部被上面的两竖分成了三段,右边这一段最宽,下边的“口”要靠近左竖,为了平衡整个字,首笔的点要略向右偏,与短横的右部相搭接。 (3)请学生说说这俩字的共同特征。(二字整体都向左倾斜,都是左紧右松,纵横有序。) (四)单字练习 1、教师示范两字的书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徒手在桌面上书空。 2、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练习二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把握两字集在一起时的整体协调和美观舒服。 1、书写提示:这俩字在原帖中都比较倾斜,写成作品时要平整些。 2、强调:这两字作竖幅组合时,上下对应,大小相当,两字以半个字左右的距离为宜,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3、向学生简单介绍落款,钤印的位置。(落款在左边靠近并低于“登”字,可根据落款字数确定,落款和钤印间要有一定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