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日常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质和变化,使学生明确化学研究的对象。 2.学习从熟悉的一些变化实例和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综合出共同特征,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了解化学与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兴趣。 4.初步认识学习化学方法的原则,给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什么是化学;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什么是化学。 教具 试管、导管、烧杯、铁架台、坩埚钳(或镊子)、(自绘幻灯图片———我国化学科学发展的概况)石灰水、碳酸氢铵、镁带、钠、酚酞试液、萘(卫生球)、烧碱、盐酸 几种化肥样品、几种合成纤维样品、几种医药样品。 教学过程 [引言]本节课是开始学化学的第一课,要学习的内容有:(1)化学研究的对象;(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各自的特征;(3)化学对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及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4)学习化学方法的原则。 [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观察到的物质、及其发生变化的现象。列出:火是什么现象?水是什么物质?水为什么能灭火? 铁是什么物质?木头是什么物质?铁为什么能生锈?而木头为什么不会生锈?…… [归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提问]物质发生的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下列变化的特征: [概括]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下列变化共同特征: 木柴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烬 铁在潮湿空气里铁锈 [演示]实验1:镁条燃烧 [演示]实验2:碳酸氢氨受热分解 并用润湿的酚酞试纸检验生成的氨气,用石灰水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等。 [综合]概括上列变化的共同特征: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发生一些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化学变化常和物理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 物理性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板书) (l)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等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比特征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质变否?)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色、态、气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等。 [巩固] (1)举例说明什么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演示下列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①取金属钾一小粒放入盛水的烧杯里,水中先滴入酚酞。 ②取萘(卫生球成分)少许放入试管加热成液态(熔点为80.55℃)继续加热,有萘蒸气逸出(沸点为218℃,易升华、易挥发),燃点蒸气。 分析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钾、萘各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略) 第二讲 [提问] (1)取几粒卫生球,用棉布包着(注意,不能用化学纤维或其混纺织品)。隔着布,用火点,有什么现象产生?可进行实验观察。试分析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 (2)展示:①几种化肥。②烧碱、盐酸。③几种塑料,合成纤维(锦纶、涤纶)。④合成洗涤剂,几种化学药品。让学生观察后,要求学生回答:①上述物品哪些与人民生活有关?哪些与工农业生产有关?②上述物品是由什么原料制得的? [新课] 阅读教材课本有关内容。阅读后,找出上题答案,并进行概括: (1)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规律可制造或提炼出生活上、工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