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93741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37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 cover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并积累本课“干涸”、‘坍塌’、“不毛之地”、“溜达”等词语。 2 了解本文写作顺序和行文线索,理清作者思路,明确牧羊人的故事内容。 3 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和句子。 2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体会牧羊人的精神闪光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体会作者对牧羊人认真做事,持之以恒和造福他人优秀品质的高度赞美。 2 学习牧羊人认真坚持的做事态度和造福他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二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以及景物的不同变化。 2 学习牧羊人的优秀品质,品味作者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视频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杨善洲的先进事迹。 文字导入,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一个人能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今天让我们走进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去领略一种精神。 二 检查预习 1 分享作者资料。 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法国著名作家和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兵,经历惨烈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屏,他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2 按要求填空。 xun( )衣草 tan( )塌 废xu( ) 浇guan( ) 干涸( ) 缝隙( ) 酬劳( ) 溜达( ) 3 根据意思写词语。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 干枯、没有水。 ( ) 不长庄稼的地方。 ( )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发表意见,同学可以评价并补充意见。 2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标志性词语。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3 文中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变化,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应词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经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流水;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八十七岁;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 同桌讨论: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以荒原变绿洲为线索,条理清晰。运用第一人称,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能通过“我”的视角表达对牧羊人平凡而伟大的举动高度赞美。 四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文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