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同学们,提到唐朝你会联想到什么? 盛世 乐舞 长安 诗 明君 女皇 。。。 梦回大唐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衰落 兴起 发展 鼎盛 灭亡 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绩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 学习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的优秀品质,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知识梳理 一、打天下———奠定王朝版图 1.东征西讨奠定基业 617年举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617———624年东征西讨,统一全国。 2.玄武兵变登上帝位 626年屠兄杀弟,逼父退位。 3.攻破东西突厥和亲吐蕃 二、坐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1.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⑵主观原因: ⑶客观原因: 2.表现: 吸取隋亡教训。 唐太宗个人作用。 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社会稳定、经济恢复,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第一、二组搜集的图片:昭陵六骏、玄武门、贞观政要、唐昭陵 第三、四组展示:搜集的图片与唐太宗的基本信息 名人档案———唐太宗 基本信息 社会关系 人生感悟 姓名:李世民 父亲:唐高祖李渊 最得意:开创贞观之治 年龄:51(599-649) 母亲:太穆皇后窦氏 最失意:诸子争位 职业:皇帝 同母兄弟:3人 最痛心:杀兄屠弟 年号:贞观 同母姐妹:1人 最不幸:贤妻早逝 课堂探究: 探究一:贞观之治 1.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清明的盛世是怎样的?(讨论) 材料一: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开放的国界。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风淳厚 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 文化繁荣 全方位的繁荣昌盛 材料二: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j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2、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王珪曰:“……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惟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从材料中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什么? 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吸取隋亡教训 领域 内容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 结论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科举制 扩大统治基础 延续均田制;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复苏唐初经济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开明的民族政策 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贞观之治措施及影响 探究二:根据下列材料,体会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与人格魅力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