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01871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8.3 琵琶行并序 课件(26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6928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0-2021,琵琶,PPT,26张,课件,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琵琶行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如《卖炭翁》;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以通俗易懂著称。 被贬原因 唐宪宗时,宰相武元衡被杀,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遭到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及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于是抓住此把柄,上疏诋毁白居易,这样他就被贬去江州做了司马。 实际上是因为他之前上疏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行: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小序: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文章结构 时间 地点 抒彩很浓的 人物 长篇叙事诗 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承:见其人,闻其声 故事 琵琶女自叙身世 转 :作者自叙身世 合:重闻琵琶声 第一段诗:?秋夜作者于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二段:?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第二层:写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 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 ,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 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