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05646

2.2《红烛 》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6354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学年,第一,上册,必修,语文,高中
  • cover
《红烛》 闻一多 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3.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课文导入: 大家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哪里见过红烛呀? 红烛是一个喜庆的象征,一般都用在电视剧中夫妇的洞房花烛夜,还有大家生日时点燃的蜡烛等等。 标题是一个喜庆的象征,可是我们再看下面的序———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都学过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吧,这句话具体可以翻译为“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灰”和“泪”是不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呢? 作者为什么要将一喜一悲两个意象安排到一起呢?所以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闻一多的这篇《红烛》! 初步感知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拓展: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作者为了寻求光明,寻找救国的机会,将自己比作红烛,愿意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寻求光明的道路,这都是因为作者本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文本解读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划分诗歌结构。 红烛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 (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2—4)灰 (5—7)泪 第一部分(诗歌第1节) 第一节即全文中的引子,重点注意“红”字,因为“红”字是奠定了全文整体的思想基调。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节要说“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将自己的心的颜色与红烛的红相比。 红是喜庆的象征,但红也是鲜血和赤诚的象征。 所以作者也正是怀着对红烛的赞叹之心,将自己比作红烛,以此奠定了接下来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赞叹红烛的奉献生命的精神,所以可以说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部分(诗歌第7—9节)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自焚和流泪两部分。 诗歌中的“为何更须烧腊成灰”,为何作者要这样说,难道诗人不知道蜡烛燃烧后会成灰吗? 从“是谁给你躯体和灵魂”这两句来看,作者运用比喻将蜡烛比做了人。 所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光出?” 在救国的道路和理想上,是否需要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作者在这里是不理解的,所以作者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