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2050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7426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网) 《孟子》选读 和平共处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衷共济 (面对困难的时候)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商业,做生意) 和睦、家和万事兴 (家人之间) 和谐 (社会、人与人之间) 团结互助 和睦相处 (同学朋友之间) 《孟子》选读 通假字 亲戚畔之 其横逆由是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则阖反其本也 “畔”通“叛”,背叛 “由”通“犹”,尚且,还 “亡”通“无”,没有 途 返 重点实词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爱人不亲,反其仁 礼人不答,反其敬 护城河 委,丢弃 去,离开 界限,名作动,限制 怎么区别 诘责,计较 亲近,亲附 回应 重点虚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其待我以横逆 以其存心也 明以教我 仰足以事父母 介,凭借 介,用 介,因为 连,表修饰 连,表目的,可译“来” 以 特殊句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舜,人也;我,亦人也 判断句 其待我以横逆 舜为法于天下 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禽兽又何难焉 宾语前置句 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到“人和”) 第一则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孔子曰: “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分别用三种不同的作战结果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B、孟子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要以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智利说明孟子认为加强国防力量,并不能阻止别国的侵略。 C、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那些实行仁政,站在正义方面的君主,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而违背正义,不施仁义的君主必陷于孤立。 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拥护,老天爷也会帮忙,战争所必需的三个要素都会具备。 孟子的意图在于说服统治者施行仁政, 说明实现人和的重要性。 B 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与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仁的,反省自己自己是有礼的,而那人的横暴不讲理还是老样子,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忠的。君子反省自己是忠的,可那人的横暴不讲理还是老样子,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妄的人罢了。像这样,那么他跟禽兽又怎么区别呢?我跟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人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既然担忧这事,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就是了。至于君子所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不合乎仁不做,不合乎礼不行。能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 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自反———反省自己 孟子所谓的“忠”具体指什么?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