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08214

(公开课)高一《说“木叶”》精品公开示范课(说课+视频实录+评课+配套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学素材)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视频 查看:54次 大小:1843066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配套,教学,教学设计,课件,评课,实录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木叶”》评课稿 听课地点:成都市大弯中学高一年级宏志班 听课时间:2009年6月2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老师:郑治权老师 评课人:曾钦模老师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课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郑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都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巧妙地把课文理解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堂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为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研讨文本、观点理解、实践运用几个环节。 以下就郑老师所上《说“木叶”》一课的几个亮色进行简单点评: 第一、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的创设。教师首先在课前播放钢琴曲《秋》,并打出深秋树叶飘落的画面。这样就让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就已作好了情感上的准备,开始引发了他们对秋的思索与感悟;接着再以激情的语言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整堂课行文线索清晰:激情引入-读诗感悟-筛选比较-观点理解-实践运用。教师很好地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点,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带领学生分析。整堂课问题由浅到深,由感悟到理论,由理论到运用,这样就符合了认知规律,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郑老师具备较高的课堂细节处理能力,这是本堂课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郑老师在这方面具有了优秀教师应有的素质,例如:在请三位同学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由同学选出最优秀者后,郑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请该同学再次朗诵,以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欲望。当该同学在谈对此句诗歌的理解有偏差时,老师也没有急于纠正,一句“该同学的理解有没有道理?我们学完文章后就能知晓。”从而保留了悬念。当听读完《登高》朗诵,郑老师没有忘记再次请那位同学再谈谈对该句诗歌的理解。可以说,像以上的细节处理,在整堂课中是无处不在的。 第四、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阅读思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注重课堂效率,联系分析高考现代文的方法即重视文本的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缩小了检索全文的范围,提高了阅读效率。例如在比较“木”与“树”的差异时,郑老师将二者的比较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学生根据比较点进入相关文段进行阅读,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点,并注意了阅读思维的点拨。 第五、郑老师所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是本堂课的又一亮点。在这个环节上,郑老师选取了三个常见意象———月、梅、柳,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诗歌暗示性理论分析三种意象的暗示性。如此,就做到了学与用相结合,体现了教学“一课一得”的思想,更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第六、“学生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收获”,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去点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原则。最后以“热爱生活,热爱诗歌”作为结束,唤起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课堂的情景导入首尾呼应,整堂课一气呵成。 以上是针对郑教师的几个教学亮色来进行点评的,本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我认为郑老师所上的《说“木叶”》一课不愧为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亮色很多,值得大家学习。谢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文《说“木叶”》教学方案设计 执教:成都市青白江中学 郑治权 课题名称 说“木叶”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时间 1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