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6146

6.2《 五石之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233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五石之瓠,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于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两则故事说明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本文行文风格汪洋恣肆。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 【任务目标】 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体味庄子学说的现实意义,并感受庄子的以寓言说理的论说风格。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通过课文学习,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感知庄子的“无用之用”。 3.能比较深刻地领略庄子应用寓言故事说理的艺术特点及其效果。 【预习任务】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庄子及惠子,了解和整理庄子的主要思想。 阅读课文三遍,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庄子》,收集《庄子》中著名的寓言故事。 【任务设计】 任务一: 阅读全文,梳理故事内容。 讨论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也包含着有趣的故事。那么本文讲述了几个故事?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将你的梳理与理解与同座同学交流分享。 任务阐述:本文的结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大故事是瓠的价值之争,小故事是“不龟手之药”。本文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也与上文的二人争辩相呼应,同时为下一部分梳理两个故事的内容和人物进行铺垫。 讨论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两个故事中的四位有什么关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观点呢?你更同意谁的观点呢?能不能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分享一下呢? 故事 人物 具体做法 原句 小故事 宋人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 以说吴王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 大故事 惠子 盛水、做瓢 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 虑以为大樽 浮乎江湖 任务阐述:本文通过大小故事来说理,故事比较多,容易混淆,所以需要进行梳理。 讨论3: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使用“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如何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寓意? 任务阐释:本文利用惠子和庄子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都失败了,于是“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裂地而封”。 两个故事的寓意是: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讨论4:宋人和惠子有哪些相同点?客和庄子有哪些相同点及不同点?请你用表格整理出来。 任务阐释:这里意在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惠子、宋人: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客、庄子:相同点是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不同点是客看到的仅仅是功利,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二者境界不同。 相同 不同 惠子 只看到世俗的小利, 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宋人 客 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看到的仅仅是功利 庄子 追求精神的自由 任务二: 探究形象,理解文章思想。 活动1:本文中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庄子、惠子。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 任务阐释: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