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43758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621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慈母情深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阅读梁晓声作品《母亲》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能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关注个性化的表达,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悟慈母情深。 2.借助关键字词的突破,知道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作者的成长过程。 3.了解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状态,体会课文中包含的母爱。 4.学习课文细节描写的方法,试着写一写让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 1.借助关键字词的突破,知道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作者的成长过程。 2.了解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状态,体会课文中包含的母爱。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细节描写的方法,试着写一写让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听写词语,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压抑、忙碌、脊背、口罩、辞退、噪声、忍住、权利 (2)师:作者从一开始伸手向母亲要钱买书到结尾处的“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发现蕴藏在语言文字里的秘密。 二、新授 探究一:走进场景,挖掘张力 1.围绕主题,品读语句。 (1)结合原文,激发兴趣。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中的片段。 15岁那一年,我去到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的一幕幕情形,从此以后,经常地浮现在我脑际,竟使我对类似缝纫机的一切声音和一切近于褐色的颜色产生极度的敏感。 师:为什么会产生极度的敏感?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2)默读课文,画出句子。师:来到母亲挣钱的地方,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竟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静心默读6———16自然断,把作者听到的、看到的语句画下来。 (3)交流反馈,体悟情感。 预设1:环境恶劣。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请学生概括特点,找出关键词,填写思维导图。 预设2:噪声刺耳。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除了在这个句子中感到的“震耳欲聋”,再找找表现在别处的字里行间的“震耳欲聋”。 设计意图:   通过场景描写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体会母爱。让学生捕捉场景描写的相关语句,并在其中寻找关键句,形成思维导图,其实是捕捉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无处不在的“恶劣环境”。从“震耳欲聋”“大声嚷”等文字中,都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感,这就是词语的张力。让学生对场景描写有更真切的感受,有助于理解文本更深的意蕴。 探究二:走进细节,感受别样 1.默读课文,感受细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2)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和同学提问。 2.交流反馈,体会效果。 预设1:感受细节中的情意。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①想象画面。师:如果这三句话就是三幅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体会写法。师:母亲直起背转过身,这是短暂的动作,可在我们的眼前却是如此的漫长。看一看,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其中的情意。 预设2:感受细节中的速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 ①寻找特点。师: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②比较体会。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作者连用四个“立刻”的意图,让人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出示比较文字) a.母亲说完,又坐了下去,又弯曲了背,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又陷入了忙碌…… b.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c.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 设计意图: 在不寻常的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