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207071

浙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5.现代艺术-- 生命之舞》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296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美,九年级,美术,下册,5.现代艺术-- 生命之舞,教学设计
  • cover
现代艺术 生命之舞 教学内容 浙美版·初中美术 九(下) 根据第5课《》改编 课 型: “欣赏·评述”模块 教材分析 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巨匠,是表现主义画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所创造的绘画语言对20世纪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等都是艺术史上重要的作品。 本课选用蒙克的《生命之舞》作为了解蒙克绘画和现代艺术的切入点,一方面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形式语言的识读、分析,了解蒙克的艺术特点,认识表现主义绘画的观念、创作手法;另一方面通过对蒙克作品的欣赏解读能够使学生一斑窥豹了解现代艺术,改变学生以往简单的把“象不象”,“美不美”作为美术评价标准的观念,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对现代艺术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八年多来的美术基础教学,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和欣赏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对许多美术作品从多角度、多层次描述和评价。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现代艺术长期是学生欣赏的盲区,许多学生面对光怪陆离、造型色彩大异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作品比较茫然,以往“像不像”“美不美”的判断标准突然失效。很多学生不能识读、无法理解,也很难对其作出恰当的评价。 基于以上学情,课的设计一是从内容和主题上了解蒙克的《生命之舞》,第二是从绘画语言特征上引导识读蒙克的《生命之舞》,对绘画语言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念。进而理解现代艺术“从传统艺术的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在表现形式上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这样一个艺术发展特点。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欣赏、分析探究、小组讨论、个人体验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视觉感知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生命之舞》,初步了解蒙克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主义绘画。 方法与过程: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尝试体验中,初步学会鉴赏表现主义绘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思考生命的成长过程,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蒙克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主义绘画。 难点:理解表现主义绘画。 课前准备: 课前划分小组(6-7人),分发好小组学习任务单。 《生命之舞》油画仿制品,分发小组。 卡纸、马克笔、剪刀、背景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问题入课题。 课前播放欧洲古典舞曲。 设计情景,引出问题。 师:刚才这首音乐是一首舞曲,好听吗?有没有同学参加过这样的舞会?你觉得舞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师:舞会是人们社交和放松心情的地方,它是欢乐的、愉悦的,历史上有很多画家都表现过舞会这个题材,比如这幅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乡村舞会》,法国画家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都是有名的作品,他们画出了舞会的欢乐和激情。但在众多的此类题材作品中有一件作品比较特别,这就是这幅《生命之舞》。 请大家看看,这幅作品有什么不同? 这幅作品氛围比较怪异,画家为什么画的这么怪异呢?他想表达什么呢?他怎么表达的呢? 揭示课题《生命之舞》。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命之舞》与其它舞会题材美术作品的对比,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生对该作品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识读作品探主题。 1.根据问题识读和阐述作品。 问题一:画家描绘的舞会发生在哪里?在什么时刻? 问题二:画面画了几组人物? 问题三:主要人物是哪几组,分别是什么样的年龄、装扮、表情和动作。 揣摩人物的心理、情绪。 学生识读、阐述作品。 板书———内容:黄昏海边的舞会 2.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理解主题。 问题一:为什么画家在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