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题 目 学 习 目 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 2.了解作者,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 3.感受本文大量运用排比、骈散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其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曾三次被推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并两次出任楚国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着重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判断句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判断句 (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介宾短语后置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介宾短语后置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举例、对比、引用)(排比、骈散结合)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不应该舍弃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文章反复论证了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强调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顺应它的规律而利用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 译文: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产生于昏乱。前面说的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错产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即国家就不会安宁了)。 点评: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景象,而是“人祅”,即人为的灾难。通过层层分析之后,荀子强调指出:人祸远苦于天灾。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主旨归纳 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不应该舍弃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文章反复论证了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强调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顺应它的规律而利用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本文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