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599325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0次 大小:346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大学之道》复习案/导学案 复习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句式。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相关成语】 1.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2.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正心诚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4.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5.舍本逐末:舍:放弃。本:根本的,主要的。逐:追求。末:枝节的,次要的。原指弃农而事工商。后泛指放弃根本、主要的部分,而追求次要的、枝节的。比喻做事情不抓根本,而在枝节上下功夫。也作“舍本事末”、“弃本逐末”。 6.内圣外王: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7.恻隐之心: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 8.反求诸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 9.钓名要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10.邻里乡党:泛称一乡的人。 11.随声是非: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2.九州四海: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一、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大学之道[_____],在明[_____]明[_____]德,在亲[_____]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_____]而后能虑,虑[_____]而后能得[_____]。物有本[_____]末[_____],事有终始[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_____]其家。_____,先修其身。_____,先正其心。_____,先诚其意。_____,先致其知[_____]。致知在格物[_____]。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_____,心正而后身修,_____,家齐而后国治,_____。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壹是[_____]皆以修身为本。 二、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古今异义 致知在格物 古义:_____ 今义:规格,格式。 (二)一词多义 1.本 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____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_____ ④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_____ ⑤若止印三二本_____ 2.诚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_____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____ ③帝感其诚_____ ④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 3.则 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_____ ②年十岁则诵古文_____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 (三)词类活用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 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_____ 3.在明明德_____ (四)文言句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____ (五)名句填空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作素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吾辈青年应当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有益于国,共圆大同!研制青蒿素救治疟疾患者的屠呦呦,钻研杂交水稻解决广大群众粮食问题的袁隆平,将生命献给高原的钟扬,在平凡岗位上作贡献的张秉贵……他们的一生其实都在各自的领域付出、进取着,这其实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是放眼于社会、国家,这就是他们的“修齐治平”。 “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