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81092

浙江省宁波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113223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语文,PDF,试卷,高考模拟,考试
  • cover
宁波市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考与选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左传》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 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战国中期,魏国在公元前361年前后开始挖掘改造鸿沟,北接黄河,南边沟通淮河北岸的 几条主要支流,构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路交通网络。西汉时期运河向西延伸至关中地区, 东汉时期开凿阳渠以沟通洛水与黄河。东汉末期,曹操利用黄河故道,开挖白沟等运河, 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抵达今河北东部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修治浙东运河, 沟通了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流。到隋统一中国之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对运河大规模开挖、整治及航运 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公元605年,为加强都城洛阳与南方的联系,隋炀帝下令在前代汴渠的基础上开凿通 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重新疏浚邪沟,疏凿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并对前代开凿 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此后,又在黄河以北,在 曹操时期开凿的原有运道的基础上,开凿永济渠,直抵涿郡(今北京南郊),从而修建出 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Y”字形运河,在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 内陆水运交通动脉。唐宋时期,大运河主要河段、格局和走向基本没有变化,朝廷对运河 的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同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 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统一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 北宋晚期,战乱不断,运河航道维护逐渐松弛,航道不断淤积,航运逐渐中断。期间 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大多被黄河泥沙堵塞,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 逐渐宣告结束。元统一中国后,组织开凿了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从根本 上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与走向。由此开始,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河南和安徽北 部的河段被废弃,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向,缩短航程千余里。公元1293年,沟通元大都(今 北京)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惠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 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奠定了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大运河的线路格局。 1686年至1688年清廷在宿迁与淮安间的黄河故道东侧开凿了中运河。中运河的贯通 标志着大运河彻底摆脱了借黄河自然河道行运的状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同时,随 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运河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在运河沿岸形成了一 批转口贸易城市,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的繁荣。也使原来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京津、 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得以深度连接,加快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 融合。世代劳作、生息在运河上的百姓人家,融汇了南北各地的民俗礼仪、饮食文化和休 闲娱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 (摘编自《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宝贵的遗产》) 材料二: 大运河拥有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恢宏尺度,是由许多点段组成的河道体系,其中有 自然河流,也有人工开凿的河段。由于中国东部平原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加上运河并不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