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0949

《西湖的雪景》(教案+课件)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2685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西湖的雪景,教案,课件
    《西湖的雪景》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以及作者的相关文化知识 2.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重点) 3.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重点 难点 1、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袁中郎描绘得更为艳气,道是:“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 张岱笔下的西湖,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面貌。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的雾气,笼罩了湖山,游漾在天空,除此以外更无一声一色,纯然是一个素洁而宁静的世界。 钟敬文笔下的西湖也是雪中的西湖,让我们共同领略先生笔下的西湖有何不同。 二、作者介绍 钟敬文(1903.3.30-2002.1.10),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海丰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他在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独有建树,成为我国提倡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观点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首批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字“三大干流”的概念,较早地把民俗学现象看成一个由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组成的整体的学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善于进行理论构架的人。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在文坛崭露头角,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中,钟敬文便与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谢冰心、苏绿漪、叶绍钧、茅盾、落花生、王统照、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鲁迅、陈西滢和林语堂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达夫称其作品“清朗绝俗”。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中,将钟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辑入其中。 三、检查预习 完成学案字音字形题 四、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开始就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吗? 作者描述了几次冬日游览西湖? 文章结构: 本文大致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以春夏与秋冬有连西湖的不同作对比,以古人与众不同的美文为佐证,从侧面告诉读者冬季游赏西湖的妙处; 第二部分(3—17节)记叙了雪天游西湖的过程; 可分成两层: 第一层(3节 )第一次雪天一人游西湖; 第二层(4—17节)写与朋友重游西湖,遍览雪景的经过。 五、分析第一部分(1~2) 1、作者是否只喜欢西湖的冬天?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认为春夏的西湖是美丽的,因为“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于此时节,往来湖上,陶醉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是很有情趣的。但作者认为“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一般人并不这样认为。 2、古人有没有观赏西湖雪景的?但作者为何说“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的景致的,怕没有很多人吧”?作者喜欢雪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有,比如对西湖风景的概述中,有“断桥残雪”“孤山霁雪”等名目,但古人的文章中没有特别多的描写西湖雪景的。 作者喜欢西湖雪景的一个原因是阅读《四时幽赏录》中对杭州冬天雪景的描述而产生了观赏的心情。 六、分析第二部分(3~17) 1、作者第一次游览西湖雪景为何略写? 明确:略写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雪下得比较小、自己出来的又晚,雪没有多少了,景物不动人;二是为下文描写第二次游览西湖雪景做铺垫,表现第二次游览时雪下得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