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224928

人音版 九上音乐第三单元 西南情韵 欣赏 《布谷催春》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71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音版,音乐,第三,单元,西南,情韵
  • cover
九年级《布谷催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布谷催春》是人民音乐-出卷网-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欣赏作品,本曲为侗族大歌,歌曲采用了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并采用了方言进行演唱,极具民族特色,侗族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品《布谷催春》模仿自然界布谷鸟的鸣叫声惟妙惟肖的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也歌唱了侗族人民的美好生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两年时间里也接触了不少我国民族民间作品,对民歌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也具备了初步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他们能通过欣赏,观察以及思考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在素材应用上用淳朴的素材引入,最后对民间素材的现代运用拓展加以补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布谷催春》,了解侗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妙,并触发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探索的热情。 知识与技能:掌握侗族大歌的历史价值、以及体会侗族大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的特点,并听辨它与其他演唱形式不同。 过程和方法 通过聆听法欣赏《蝉之歌》、《布谷催春》以及《天蓝蓝》作品片段,用体验感知的方式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并充分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来分析作品内涵,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分析异同,体会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歌曲《布谷催春》,了解侗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妙,并触发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探索的热情。 难点:掌握侗族大歌的历史价值、以及体会侗族大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 微课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师:邀请学生欣赏作品《蝉之歌》,说一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老师播放《蝉之歌》,让学生欣赏视频,带着问题欣赏作品。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侗族大歌的歌曲,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的对该少数民族产生兴趣,也为介绍侗族大歌做好铺垫,并对后面的分析侗族民歌音乐作品有个初步的印象。 回顾视频所见,师生一同总结以上作品的一些显而易见的歌曲特点: 1、一首少数民族的民歌; 2、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形式; 用人声模仿蝉的鸣叫。 师:提问:这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正确的答案—侗族,并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介绍侗族以及侗族民歌的种类,重点介绍侗族大歌和侗族大歌的分类。 侗族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pi)邻地区。侗族人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侗族民歌分类:有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和花歌几大类。 侗族大歌: 它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1986年,在法国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以黎平县、从江县为代表的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故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分类 有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 其中声音大歌的曲调,就多为对自然景物的惟妙惟肖的模仿。 师:那么刚才我们学习的《蝉之歌》根据她的特点可以推断它应该就是侗族大歌里面的声音大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进行理性思维的分析,增强学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