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44467

8.《兰亭集序》课件(32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8941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语文,高中,人教,学年,2022
  • cover
(课件网) 集序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 四字概括画面 曲水流觞 米芾 “书圣” 上海大团高级中学 谭领鸿 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 王羲之自我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十分珍惜,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它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酷爱书法,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多次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 "诏书"。辨才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积郁成疾,寻王羲之而去。 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 一序赋尽古今情 兰亭: 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被称为中国书法圣地。 背景介绍 (注释) 王羲之像 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博采众长,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另一伯父王敦是东晋军事统帅。其子王献之;和他一起世称“二王”“二圣”。 他爱好自然山水;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注释)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 是--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2)鹅池 “文人雅士四爱” “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 风雅清逸,超尘脱俗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东晋时代。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