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252912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上 朝花夕拾 课件 (共40张PPT)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2852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五四,学制,语文,朝花夕拾,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 作者作品 内容全解 人物形象 阅读体验 真题再现 《朝花夕拾》 作者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曾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誉为“民族魂”。 作者作品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知识分子种种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倾注了全力,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父亲的病》《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他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者作品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内容全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内容全解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来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内容全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物形象】寿镜吾(作者读私塾时的老师):方正、质朴、严谨、博学。 【阅读体验】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作者作品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0篇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从历史背景来看那是民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1926年“三·一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