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333550

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 粤教(B版) 第1课《认识计算机》(教案)

日期:2024-06-12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137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粤教,1课,认识计算机
  • cover
第1课《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的第一课,主要包括信息与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机教室的使用规范四部分,是一节以增加知识为主的理论课,担负着引导学生入门、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高,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未形成系统知识,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不够完整,大部分学生已经使用过计算机,但不能规范使用,未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形成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能自觉遵守计算机教室的使用规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计算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能说出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应用例子 知道使用计算机要注意的问题 知道计算机教室里的使用规范 过程与方法: 能从观察中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作用,从日常生活、学习的事例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到信息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提升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积极态度。 (2)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自觉遵守计算机教室使用规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策略: 本课是以认识知识为主的理论课,主要采用了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因为设计的教学形式是网络教学,在不改变重难点的基础上,教师重构了课本,并给予学生较为丰富的学习素材,以期帮助学生总结知识、内化知识、开拓视野,从而达到导学生入门、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热情 设置情境、进入课题。 进入学习情境 以计算机的口吻讲述理论知识,吸引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学习 突破重难点 一、信息与计算机 1.什么是信息 信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形式呈现。 凡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都包含信息。 信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中。 2.什么是信息技术 处理信息的技术 3.信息与计算机 计算机是存储和处理信息的高手 计算机的出现 广义上的计算机 内化有关信息的知识 知晓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内在意义 系统化计算机相关知识 拓宽对计算机的认识 拓宽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把学生对计算机的零碎、不全面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电脑。 二、计算机的组成 计算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象显示器这种我们用手能摸到的是硬件,软件是跑在硬件上的程序,是摸不着的。 硬件系统 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的样子及其作用。 软件系统 软件包含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的作用是控制与管理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资源。目前常用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ios等,应用软件是为了满足我们不同需求而开发的软件,它使计算机变得更无所不能,比如我们之后要学的处理文字的软件word、社交软件微信、QQ等。 现在,就请大家感受一下应用软件的魅力,一起来看看计算机是怎么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做出一张精美的海报的吧。 理解与区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知晓硬件系统的几个重要组成成分以及其作用 对软件系统形成初步认识 感受应用软件的强大 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