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邛崃市高埂中学 赵前华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听配乐朗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浮藻(zǎo) 斑斓(lán)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诗人所描绘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请问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 你喜欢哪一种景物?能把这一景物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诗人泛舟康河,重新畅游了美丽的康桥,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留连忘返,不忍离去。现在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的五、六两节,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人的情感。 小结方法: 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中展现的画面。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特点。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操作过程] 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中展现的画面。曲的最后三句描写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特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信,正做着回家的梦,但是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惆怅。 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评赵前华老师《再别康桥》 刘中南 我校赵前华老师是一位较爱思考的,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语文老师。 她执教的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回味。 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恰当。她与学生一起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之美,在意象分析中把握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本节课从感人的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简介导入,到作品诵读品味,到意象的捕捉分析,再到情感的把握与鉴赏方法的点拨,再到元曲的鉴赏来实现迁移运用,最后布置写小诗等作业。教学流程清晰明快。 课堂上,赵老师语言典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