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4122

语文(苏教版必修1):2.1.2《师说》教案(6)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159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语文,苏教版,必修,2.1.2,师说,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师说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