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是刘铁山、茅沅以瑶族民间音乐《长鼓歌舞》为素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教材中选用的是经过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版本。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丰富、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 乐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 引子以低音乐器(中阮、大阮、大胡、低胡)拨奏出舞蹈性节奏,二拍子,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逐渐引出第一部分。 A部分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高胡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音乐柔美轻缓,仿佛看到了瑶族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时,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美轮美奂。主题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力度加强,就好像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第二主题由管乐奏出,节奏较快,矫健活跃,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加入姑娘们的行列,欢腾舞蹈起来,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 B部分由笛子和笙奏出,变为三拍子,恰似一对恋人正在边歌边舞,旋律安宁而富有歌唱性,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仿佛人们在亲切的交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独具韵味。 A’部分浓缩的再现了A部分的内容。人们纷纷加入舞列,气氛热烈,感情奔放。乐曲在强烈的节奏中推向高潮,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教学设计意图: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内心的音乐感受,激发学生听赏乐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以瑶族长鼓舞为切入点,用敲长鼓的声势动作表现长鼓舞的韵律,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的变化,在聆听和律动中感受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让《瑶族舞曲》这一经典的旋律深入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教学设计亮点: 本节课紧抓瑶族舞曲的风格特点,以瑶族长鼓舞为基础,引导学生创编声势动作感受长鼓舞的韵律,并通过图谱引导、场景表现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并体验音乐的变化。整个教学流程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教师教学语言亲切、简练明了。 教学目标: 1、能够专心欣赏《瑶族舞曲》,听辨并说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要素的变化。 2、能记忆并唱熟《瑶族舞曲》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编声势动作随乐参与表现。 3、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听赏活动,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记忆并唱熟《瑶族舞曲》第一部分的抒情主题, 教学难点: 听辨并说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要素的变化,随乐自编长鼓舞蹈动作参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敲起长鼓,演唱《瑶族舞曲》。 师:同学们,老师唱得好不好?谢谢你们的夸奖。 二、认识并体验瑶族长鼓 1、介绍长鼓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有认识的同学吗? 师:让我告诉你们吧,它来自瑶族,是瑶族最富有特色的乐器,它的名字叫———瑶族长鼓,瑶族长鼓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每到节日,瑶族人民会敲起长鼓、跳起舞来庆祝,大家喜欢老师带来的礼物吗?好,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敲一敲长鼓。 2、体验长鼓 a、引导学生敲鼓面和鼓边,感受瑶族长鼓舞的强弱规律 师:其他地方能不能敲?长鼓构造特殊,鼓面的声音和鼓边的声音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一样?(生:略)你对音色的辨别能力真强。 师:瑶族长鼓舞很有特点,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我们来用动作表现。 b、创编敲长鼓的动作【引导学生用敲击腰部的声势动作表现】 师:大家表现得不错,再想想,长鼓是挂在哪里啊?来,请你试一试。大家创编得真好,让强拍更加明显,动作幅度还可以夸张一些,身体也跟着强拍向下。 师:我们一起由弱渐强的表现 c、用X XX的节奏表现长鼓。 师:下面老师也来表现一下瑶族长鼓舞的节奏,请你学一学。 师:(也由弱渐强的表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