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89008

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7090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5。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其强大莫不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曾有过诸多精微的阐释,如《诗经》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如《考工记》所倡导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臻达极致”的技术追求;等等。然而,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传统工匠日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技术甚至发展为压制、支配与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部力量,等等。虽然不能说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它确实被削弱和忽略了。 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能静下来精心研发、打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体力劳动仍然存在着被贬抑的现象,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在如此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要让工匠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全社会应形成一种“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塑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国家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做人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进一步讲,重视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与职业技能,更是为了使劳动者成为具有真正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个体。因而,工匠精神指向一种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为此,我们不仅应打破那种将人作为手段的“异化”工作模式,更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享受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创造活动,使劳动者在劳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感觉到个人的乐趣。”追求独立人格、尊严和个体价值,在当今工匠精神的塑造中,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诉求。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精神不仅可以让国家的制造业变得强大,也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 B.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工匠精神,有很多文献资料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且精微的阐释。 C.我国当下正进行工匠精神的重塑,但面临的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