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依托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合作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培养合作意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有关生物遗传现象及原理 、 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等有关知识。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等。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生物繁殖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现象。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加学生合作互动式学习。 2、直观启发式教学:通过趣味性的课件并结合启发式的活动,结合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式教学。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预习和收集有关资料对本节课的内容已有所了解,但对此仍然很感兴趣。本课的教学应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已有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合作和勤于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四、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找出三个孩子及其对应的家人,说出他们所具有的相似特征。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地方。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搜集有关遗传的资料。了解更多遗传的知识。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 2、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了解遗传知识。 2、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六、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学习报告单。 学生准备:自己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照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兴趣、师生探讨了解人类的遗传现象。 1、游戏导入:把小组内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它小组交换,你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吗? (要认真观察,不许随便说出你的答案哟!) 2、学生们争先找出了同学的家人,都很高兴。 (基本找对了) 3、你更像爸爸还是更像妈妈?哪里像呢?请同学们拿出小组学习报告单,按要求填好上半部分的内容。学生观察照片,认真填好后汇报。 4、通过子女与父母之间特征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遗传现象。) 5、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些照片,仔细观察小朋友和父母的照片,小组讨论哪个孩子和哪对父母有相似特征,帮小朋友找到自己的父母。 6、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各小组学生分别汇报连线结果,并说出他们连线的理由。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左边学生与他们父母的相似之处。 7、刚才的活动中你觉得那个孩子的父母最好找?为什么? (第一个最好找,因为他和他爸爸特别像。) 哪个不好找?为什么?(第二个,因为他和父母之间的相似点很少,不容易找。) 8、有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有很多相似点,有的相似点很少,所以说是或多或少。 9、刚才大家做的就是根据遗传现象找家人,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人类的遗传现象吗? (学生简要概括。) 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大家说的都属于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