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木叶” 林 庚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法、探究阅读法 学法指导:熟读—掌握方法—质疑问难—运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请问:其中的“落木”是何意? 学生思考后回答:“落木”即“落叶”。 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具体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下>P145) 全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一)(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二)(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三)(7段)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明确: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我们把由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其中 表示“由此想到”, 表示“以此寄托”, 表示“不能以此寄托”。 ①“木”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 ②“树” 满树的叶子 浓荫 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明确: 繁茂的枝叶 树:饱满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疏朗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树:满树叶子吹动,浓荫密密层层 黄色、干燥的质感 木:秋凤叶落 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明确:①“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②“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 明确:分析说明:“木叶”是窸窣(xī sū)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比较说明: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5、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明确:“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四、板书设计 用木叶不用树叶(屈原首创、后人仿效) (一)古人以“木”入诗 全在一个“木”字 用“落木”不用“落叶”(庚信诗、杜甫诗) ①“木”含落叶因素 (暗示) (二)“木”的艺术特征 树——— 清秋特征 “木” ②“木”含微黄干燥 门栓 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