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6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教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87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高中,语文,一册,我与地坛,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与地坛(节选 ) 介休四中 王国赟 授课班级:197班 教学目标 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真爱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21世纪教育网 解读景物描写与“怎样活”的关系,深度理解地坛与我的关系。 教学思路 本文作为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下的第一篇文章,应在传统文本研读的基础上,侧重引导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理念的活动设计教学环节;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不断丰富的情感,尝试去初步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重点研读与摹写第一部分。第2课时重点体验第二部分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认真朗读课文,圈画文中要点、疑点,关注细节描写。把想到的问题写在句子边上;画出认为写的好的语句,试着用一两个词语写出感受或理由。 2、搜索有效信息。(有关史铁生的评价。) 3、了解学生。学生生活阅历浅,未经过较大的挫折和打击,没有苦难的体会,很难理解生命的可贵的意义。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一颗珍爱生命的种子。 4、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 2、 作者介绍 史铁生,从小生长在北京。16 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8岁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21岁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北京住进医院,那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23岁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30岁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病隙笔记》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 Ppt出示地坛图片:地坛公园、地坛牡丹园 提示:括号里的内容可以不讲。重点介绍史铁生的近况,了解他承受的日益沉重的苦难,借助《病隙笔记》中的片段体会他今天对苦难的感受与态度。 3、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文,课前质疑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老师帮你们做了一个统计。(ppt展示) 同学们这种质疑问难的阅读方式很好,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其实阅读就是一场发现之旅,如何发现呢?就是要看写什么(形象)———怎么写(手法)———为什么写(意图)。别看这种方法简单,恩格斯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问题统计 1.作者笔下的地坛与“我”有着怎样的关系?(5个组) 2.文章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是不是重复?(4个组) 3.为什么作者说那儿是“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3个组) 4.怎样理解“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4个组) 5.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什么?为什么先考虑 “死”再考虑“生”?(6个组) 6. 为什么是“窥看自己的心魂”,而不是走进自己的内心呢?(1个组) 7.第7段六个“譬如”如何理解?(5个组)21世纪教育网 8.作者在园中待过后,是如何做的?对你有何启示?(2个组) 四、研习文本,品读语言,领会深意。 1、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做了一个整合,你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ppt展示)文章的标题是“我与地坛”,就已经告诉我们,文章有两条线索:我、地坛。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思考生与死?这是你们提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