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917767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书愤》名师课件(3份打包)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11195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书愤
    (课件网) 陆 游 书:写 愤:愤懑·悲愤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歌内容极其广泛,尤以表达恢复中原之志的诗歌为最,擅长七律,风格雄浑豪放。其诗今存9300首,是我国古代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作品集有《剑南诗稿》等。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悲愤之情喷薄而出,在悲愤失望中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愤 ———年华空老壮志难酬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书愤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书愤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耸,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万里河山。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可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浩天之志而今只落得铩羽片片。 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只能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还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