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954038

重庆市渝中区2022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1868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中区,2022届,高三,12月,调研
  • cover
重庆市渝中区2022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国家接踵出台文件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针对人格和价值观定型关键时期的高等教育阶段,更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高校的美育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由此可见,高校在落实国家美育政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攻坚作用。如何在“以美培元”“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之下完成高校美育体系建构,如何更好地践行美育在大学生实现完满人格中的作用;通过对当下大学美育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发掘、整理、解读,探寻出合适的应对策略,有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进入大学,学生按照个人意愿或受限于一些客观条件选择了专业,大学美育课程一般作为通识选修课存在于课程体系中。有限的课时量,非专业的课程地位,往往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美育会陷入被忽视的困境。 当下商业氛围浓厚,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忙碌于追逐个体的利益,注重短期效益,这一风气已经影响了象牙塔内的一些学子。面对学习活动,有些学生如果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价值,就对它缺乏热情。大学美育属于非专业课程,在升学考试、各种考证中不会作为考查对象。于是,部分学生就产生了美育无用论的观念。正如在基础教育课堂中,素质类课程常常被考核课程挤压侵占。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橙子辅导认为继续秉持这样的观念,造成大学美育的课堂成为考证、写作业、背单词的场所,从而形成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各行其是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曾有过一段对于音乐学习的论述,他认为,音乐予人以精神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功利的目的。试观当下,在功利主义观念影响下,大学校园中一些学生过分追求与职业前途联系密切的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美育无用、审美无须培养等观念大行其道,以美育人的观念不能深入学生心中。学生普遍缺乏审美理想,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海量信息充斥在我们眼前,扑面而来的新资讯使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但也在目不暇接中产生审美疲劳,无法静心观察,深入思考。尤其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大学阶段,良莠不齐的网络资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观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他们的审美认知力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情趣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引,这对于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建构造成了一定的阻力。虽然埋首于网络可以得到海量信息,但却容易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驳杂化、碎片化,浅表化,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让他们形成了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网络频繁推陈出新的“快餐文化”容易造成紧迫感和焦虑感,从而渐渐滋生了大学生浮躁的心绪。他们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经典作品,没有闲情去朗诵一首诗歌,也无暇在一件艺术品前驻足。课堂中审美理论的讲解,审美对象的分享,往往很难给他们留下印象,引发思考,爆炸式信息的侵袭让一切美好事物都成了浮光掠影。审美理念植生于平和的心态间,审美情趣需要在处处留心中培养,沉浸于网络的双眼,习惯了信息浏览间的走马观花,飞扬浮躁的内心难以为审美意识的存放提供更多空间。 美育课堂教学除了在美学知识的学习中开阔审美视野,在艺术品的赏析中提升审美能力,也要在课堂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