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04682

12《石钟山记》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3000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学年,必修,选择性,统编,语文,高二
  • cover
(课件网) 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石钟山记 苏轼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过程与方法 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2.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一.题解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 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叙事件经过,抒发作者情怀,表述作者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二.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时代背景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当时,苏轼已经47岁,仕途之路几经波折。文中寥寥数语对环境描绘得诡谲阴森,正与《后赤壁赋》与神人相遇幻境的神秘空旷相谐,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点滴记录却让我们感受到他心灵的颤动和气息。 这篇特别的游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执著的赤子情怀,而这只属于精神无比丰厚的人。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记述每条水道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地区、归宿、主支流的分布关系等的书,较完整地反映了全国各地的河流水系概貌。记载了137条河流,共计一万多字。由于成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