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99613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课件(31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9908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记念刘和珍君,PPT,31张,课件,阅读,比较
  • cover
(课件网) 鲁迅 为了忘却的纪念 学生讨论: 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927年蒋介石政变,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派捣毁进步文艺团体,查禁进步书店书刊,用残忍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至秘密处死。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 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 君》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冯马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文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自己的悲哀 (一、二部分)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三、四、五部分) 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六、七部分) 记念 刘和珍君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悲愤的情感贯穿全文。 【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第一、三部分,思考: 说说鲁迅记忆中的刘和珍君是个怎样的青年?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阅读探究一】 【解读】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坚持正义、敢于反抗 有思想远见、责任感强烈 以此表明:刘和珍君一个热忱爱国、为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温和亲切、乐观礼貌 以记叙的写法为主,写印象中的刘和珍君: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 。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感冒呕吐,手擎校旗,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在执政府前被军警开枪射击并棒击致死,年仅22岁。 快速阅读课文第四、五部分,思考: 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写惨案的细节? “流言”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耳不忍闻”? 【课文阅读探究二】 【资料链接】资料一: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