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01734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631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期末,答案,版含,扫描,试题
    2021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成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同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家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 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古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