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打麦号子》是一首贴近人民生产劳动的民歌,全曲共有24小节。前8小节是按规整的八分节奏进行劳动的呐喊,烘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间8小节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和的旋律在领的旋律上发展而来,基本相同。最后8小节是中间8小节的反复。号子的体裁使这首歌曲的演唱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引起听众共鸣。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常用体裁———号子。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打麦号子》。 2、能力目标:能以体验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听赏与学唱歌曲,能主动参与创编,大胆的进行表演。培养他们对民间音乐的鉴赏力与感染力,能对音乐做出初步评价。 3、情感目标: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通过听赏与跟唱《打麦号子》,用肢体语言模仿劳动人民田间地头干活时的热闹场面,充分感受号子的音乐魅力。 教学设计亮点: 1、多种音乐体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号子的魅力。 2、学生通过江苏方言的学习、本土方言的创编、自制乐器的使用,体验了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受到音乐贴近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热情的声音演唱《打麦号子》。 2、歌曲中附点节奏和前后十六分音符的掌握。 3、2/4拍和3/4拍的衔接。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乐器、汗巾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一领众和” 1、师: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事物都有其音乐规律,比如:拔河比赛。请一个同学示范他是如何带领全班同学为咱XX班加油的。 2、生示范: 一同学高喊:“XX班”,其余同学(齐声附和):“加油!”。“XX班,”“加油!”。“XX班,”“加油!”。 3、师及时小结:像这样由1个人指挥引领,其他人齐声附和的形式我们把它称为“一领众和”,而“一领众和”也正是一种音乐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演唱形式。今天我们要听赏与跟唱一首江苏民歌《打麦号子》,它用的便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二、以“赏”引领 感受乐曲 1、师:请同学们静心聆听,告诉老师,在丰收后的打麦场上劳动人民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学生认真聆听,课件出示打麦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画结合,使音乐更具感染力。】 生:喜悦、愉快、干劲十足…… 2、师:请同学们带着欢快、喜悦的心情再听全曲,让我们一起模仿劳动人民在打麦场上的身影,轻声跟唱,告诉老师全曲可分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结构,体验劳动人民的情绪。】 3.师:让我们一起来合作体验歌曲的第一部分,让老师充分感受到同学们劳动的激情。 ①师领生和 ②生领生和 4.带着问题听歌曲的第二部分,提问:歌曲第二部分分为几个乐句?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设计意图:对不同节奏的分析与练习,为快速学唱歌曲打基础。】 5.再听第二部分,请同学轻声跟唱,告诉老师音乐要素发生的变化,如:节拍、音乐记号。 ①引导学生体验3/4处乐句稍作休息,劳动人民休息擦汗的音乐形象。 ②引导学生体验下滑音记号,劳动人民爽朗、豪放的音乐形象。 6.带着音乐感受再听第二部分,并轻声跟唱。(播放课件) 7.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师领生和、男生领女生和、女生领男生和。(披上音乐道具,农民汗巾,模仿休息擦汗等音乐形象。) 8. 完整演唱歌曲 9.听赏方言版《打麦号子》并学几句江苏方言,感受号子魅力。 10.学生用本土方言改编歌曲,并参与完整表现。 (老师展示自制乐器:纸、沙瓶) 【设计意图:无论是自制乐器还是本土方言,都让音乐更贴近生活。】 三、拓展延伸 1.播放《板车号子》《打硪号子》《川江船夫号子》音乐片段,让学生模仿、感受不同劳动人民的生活。 2.提问:在号子声中,同学们干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