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16910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共29张PPT)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28013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中,语文,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课件网) 徐志摩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里,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是如何诠释离愁别绪的呢?今 天 我 们共同欣赏他的《再别康桥》。 诗歌鉴赏方法一 知人论世 “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 参读材料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参读材料二:写作背景 (徐志摩与康桥)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正是康桥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使命。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参读材料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 摩等人)的“三美论” 1、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2、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 和谐和诗的节奏。 3、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参读材料五: 美丽的康桥 英国· 伦敦 剑桥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十九世纪初,徐志摩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通过读,对诗歌语言进行最直接的感知。读出了感情,读出了诗味,诗歌理解才有基础。 诗歌鉴赏方法二 美读感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