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04/8a/8a20ea2530b12ae82351563c2dfb4e99.png)
《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 设计理念:《匆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早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描写了旧时代年轻人觉醒,但又为前途茫茫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把抽象、空灵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痛苦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给人以警醒和启迪。要让小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受到一定的启迪,确实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应通过“读”这一重要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感悟语言美,让学生在自主获取个性体验的基础上,去悟出文中道理,感受美文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提出有关朱自清《匆匆》的有关问题。 学生的文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朱自清的相关了解不深,对《匆匆》的具体分析不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