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香港艺人张国荣坠楼身亡 2003年4月1日傍晚,飘着雨,不知道香港是不是?但张国荣却选择了让生命飘落,在这样一个以“愚人”为乐的日子。 然而也几乎没有人能接受这样一个消息,宁愿它不过是一个恶作剧。这样善良美好的愿望缘于大家对一位优秀艺人的赞赏与惋惜,缘于对生命脆弱的哀叹和珍视。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 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生命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呵护的结果,没有权力任性处理 ◆每起自杀案至少对6个人产生严重的影响 ◆1500余万自杀死亡者亲友从未因长期存在的悲伤反应接受过心理帮助 死亡是否是个人的事情? 如 果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 ———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5亿其他人更好;———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和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胁、暴行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 ———如果你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生命中充满各种意外,而你至今身体机能健全,生命安然,所以:你要懂得珍惜与感恩。 文体常识 随笔 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的区别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 赋予 厚赐 惋惜 弥补 丰盈 躁动不安 枯燥 fùy c w n×ī m y ng zào zào 生字词 哲人:智慧卓越的人。 丰盈:1.身体丰满2.富裕、丰富(本文)。 躁动不安:因急躁而动个不停。 稍纵即逝:时间一放松就失去了。 垂暮之年:指老年。 垂暮,将近晚上,比喻接近晚年。 浑然不觉:完全没有感觉。浑然,完全地,全然。 词语解释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内容? 好日子 细细品尝 坏日子 消磨光阴 哲人 打发 消磨 回避 无视 苦事 贱物 我 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自然的厚赐 优越无比 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 糊涂的人 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将希望 寄于来世 聪明的人 享受生活充实 文章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