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44450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2课时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83913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子路,曾皙,冉有,西华,侍坐,2课时
  • cover
(课件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朗读中培养敏锐的语感,学习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392章) 新课导入 1、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 记叙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整体感知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问“志” 言“志” 评“志” 全文围绕谈“志”展开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教师? 孔子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用温和自谦的话语为谈话营造了亲切、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弟子们畅所欲言。 整体感知 2、冉有的志向是什么?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冉有自认为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而且三年只能使老百姓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教化,自己则无能为力。可见他是一个谦虚的人。 3、公西华的志向是什么?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非曰能之,愿学焉。”他说得更委婉、谦逊,说自己只是可以学习学习,入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个小小的司仪。 4、曾皙的志向是什么?为什么对他的描写比较详细? 曾皙所描绘和向往的则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曾皙追求的是宁静高雅的生活。 因为曾皙的志向特殊,与子路等三人的志向不同。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讲的都是国家大事,都是从政。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面上看来,曾皙没有谈论治理国家的大事,只是谈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美好的春游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5、完成下面表格,分析揣摩人物性格 1. 揣摩四个弟子的性格,在小组内尝试用声音把性格表现出来; 2. 朗诵并解说为什么这样读,把握四弟子的性格。 人物 神态、动作 志向 性格 孔子的态度 子路 冉有 -- 公西华 -- 曾皙   率尔 有勇、知方 有抱负 轻率、急切 足民 自信、谦虚 宗庙会同,为小相 谦谦君子 好学知礼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起) 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持重而洒脱 哂之 喟然叹 与点 6、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 不能调换。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子路:勇;方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礼乐治世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 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分析形象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3、依据文本,概括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 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