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52914

9 说木叶 第1课时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88780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木叶,1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说“木叶”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全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学习作者是如何 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 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进行文 学鉴赏,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感受中华民族深厚 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罗丹说:“美在于发现。”在古代诗词中,有一些事物拥有美好而丰富的意蕴,比如:“柳”写留恋,“月”寄相思,“云”象征着游子,“梅”体现着傲骨。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木叶”是怎样一种意象呢? 新课导入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中的杂文。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说“木叶”就是对古诗中的“木叶”这一意象进行论说。 题目解说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诗与人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学生活动设计: ①自由朗读论文,标出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及所引诗句。 ②小组内交流,补充,形成观点,有理有据。 ③各学习小组就重难点问题交流,质疑,探讨,分享阅读感受。 ④查阅相关资料,拓展阅读。 ⑤形成书面材料,存档。 新知讲解 阅读感受分享 提出问题部分: 课文1-3段,作者用引用大量诗句的方式来说明一个现象,并提出问题。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找出文中有关“树”、“叶”、“树叶”、“落叶”、“木”、“木叶”和“落木”的诗句,依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讨论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从而找出”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二)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二)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提出问题: 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树叶”“落叶”的不同, 关键在于“木”字 分析问题: “木”在形象上的特征。4段-6段。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 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