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20256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2张PPT)+2视频素材

日期:2024-06-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0次 大小:3277101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5课,安史之乱,唐朝,衰亡,课件,22张
    (课件网)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 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 2.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 3. 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 【教学难点】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君王从此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5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性质: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阅读课文,概括唐玄宗后期的作为,完成下列表格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杨国忠 励精图治 重用贤臣 不理政事 任人唯亲 李林甫 崇尚节俭 日益骄奢 “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人治?法治?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原因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原因②:边疆形势日益紧张,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 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 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原因③: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妒贤嫉能,举无比者”———《旧唐书·李林甫传》 原因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视频:安史之乱,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叛 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攻占洛阳.唐玄宗猜疑大将,指挥失误,又致潼关失陷,叛军兵临长安城。唐玄宗慌忙逃往四川避难。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转折: 公元757年,睢阳之战长达十个月之久,使唐朝反攻,收复两京。 影响: 使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安史之乱战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造成边防空虚,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唐玄宗一行逃至马嵬坡,随行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迫使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北上即位为唐肃宗,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