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28404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14362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6课,北宋,政治,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让学习更容易 北宋的政治 本课重点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本课难点 尊重历史时序,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曾热播一时,剧中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纮最初是在扬州做官,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知,盛纮所任官职是(  ) A.通判 B.枢密使 C.转运使 D.市舶使 2.秦汉时代,丞相、大臣上朝,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丞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了。宋代朝仪的变化说明(  ) A.丞相权力逐渐变大 B.皇权逐步加强 C.统治内部出现裂缝 D.封建制度衰落 3.“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大量的文臣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文官政治的背景 B.武将专政的表现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对外交往的发展 4.《宋史 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玄武门事变 C.黄巢起义 D.陈桥驿兵变 5.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宋代在各州府设置的以分知州权力的官职是 (  ) A.宰相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6.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有(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8.“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设立御史台 9.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0.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出现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 A.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行政、军事分权 C.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D.削弱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 提升练习 11.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参考人员多元 B.考试规定渐趋严密 C.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1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朝(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3.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过一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这句诗读来气魄宏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统一的地区是( ) A.全国 B.中原地区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14.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15.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政府借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