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49391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课件+视频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45次 大小:1793106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4课,新中国,工业化,起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件网) 历史 八年级/下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 2、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鼓励发展实业 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特点: 1.行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轻工业地区 2.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 3.总体落后,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 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萎缩:一战后 萌芽:洋务运动期间 历史回顾 阅读下表,思考“一五”计划制定的原因。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 人均 2.76千瓦 10.9千瓦 2949千瓦 表一:新中国1952年经济恢复表 表二:中外1952年工业对比简表 1.“一五”计划的背景 ②我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①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经济恢复 基础落后 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的工业现状,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 (1)时间:1953—1957年底 (2)目的: ①为了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 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第一个五年计划 2.第一个五年计划 (3)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 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就要搞重工业! ———周恩来 材料二: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 许多轻工业的机器,不能制造! 因为没有重工业… 过去在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 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 ———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第八册) 材料三:由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 《重要文献选编( 第四册) 》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国防建设的需要 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和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 离不开重工业 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探索思考 第一个五年计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