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380998

粤教版 八年级下册音乐 第2单元 王大娘钉缸 好汉歌 课件 (共23张PPT)

日期:2025-05-09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21249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大娘,23张,课件,好汉,钉缸,教版
  • cover
(课件网) 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传统民俗歌舞形式,属于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民间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王大娘钉缸取材于明传奇《钵中莲》之一折。写百草山旱妖化身王大娘,取死人噎食罐炼成黄磁缸,藏身缸内,以避雷击。缸为巨灵神撞裂,王大娘寻人修补。观音老母派土地神化为补锅匠修钉,并按观音旨意,假补真毁,将缸打碎。王大娘不依,意欲加害,观音老母命二郎神前来,将妖斩除。民国二十七年(1938)汝南县救国宣传队以河南曲剧形式演出。王忠献导演并饰补锅匠,其妹王居坦饰王大娘。此剧至今广为传演。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存有抄本。 河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遍及河南省境内各个角落。由于中原地区自宋、元、明、清以来,在民歌基础上,曲艺演唱,以及戏曲音乐安展较早较快,民间群众的文艺活动,多为戏曲曲艺音乐所代替,河南民歌现任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和省内的一些边沿地区,风格格鲜明,品种(或歌种)以及数量上也是比较多的;有些民歌现在还和民间的舞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分发展成为曲艺或戏曲,或者被曲艺,戏曲吸收应用,现在流行的民歌除了和劳动结合紧密的号子、夯、硪歌和少量的民歌之外,其余多半是流行在城市集镇里的小调。 研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详细地了解调式和音阶在其音乐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因为调式和音阶是相成一个民族或地区音乐特点很重要的因素。河南从已收集到的民歌资料中来看,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民歌中全有应用。但是以 “徵、宫” 两种调式为最多,可以说河南民歌以徵、宫调式为主。其他如商调式和角调式较为少见,仅在信阳地区的一些县里较少数的几首民歌中应用。羽调式在平原地区的民歌中也较为少见,它主要在山区的民歌中应用,调式交替,临时转调和移调终止(即离调终止)的情况,在河南的民歌中也有运用,但其数量较少。 河南民歌风格 形成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因素很多,如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人民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志趣爱好等等,这些都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由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语言、音韵、声腔、音调等的不同,它们也影响着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差异。河南虽然地处于中州音韵的大平原领域之内,但是它东西南北绵亘千余里,山区平原地势悬殊很大,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语言音调以及各项活动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个区域性民歌风格上的不同。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吧! 好汉歌 好汉歌 好汉歌 《好汉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