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5786

语文大纲版第2册 45分钟过关检测(15.“木叶”)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183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语文,大纲,2册,45分钟,过关,检测
  • cover
15 说“木叶” 基础过关 看一看,很简单!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褒贬(bǎo)  冉冉(rǎn)升起 疏朗(shū) 窸窸窣窣(suō) B.垄断(lǒnɡ)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缠绵悱恻(mián) C.袅袅(niǎo) 翩翩起舞(piān)寒砧(zhān) 笑声爽朗(shuǎnɡ) D.灼热(shuó) 空气湿润(rùn) 凄清(qī) 明月皎皎(jiǎo) 答案:B 解析:(A“窣”应读为:sū。C?砧应读为“zhēn”。D?“灼”应读为:zhuó 2.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 B.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C.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 乎是一字千里了。 答案:A。 解析:后一句与前一句意义并不是相承的,应加”可是“。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B.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C.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D.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答案: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句号放在引号里面;C项中”秋云飞后加句号,在引号里边,分号去掉,句号应放在引号内。D感叹号改问号。 巩固提高21世纪教育网 想一想,没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4~7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4.古代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答案: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当中。 5.文段中的“前者”是指    ———后者”是指     。 答案:高树多悲风 寒风扫高木 6.“这就是‘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中‘木’与“树”相同的地方是     不同的地方是      答案:它们都有叶 树饱满,木空阔 7.“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案:木比树单纯,同时本身又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拓展应用21世纪教育网 跳一跳,够得着!21世纪教育网 (2006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 涛 这里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