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6047

课课练:说“木叶”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2次 大小:165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课,木叶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木叶” 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漂泊( ) 灼灼( ) 征戍( ) 桅杆( ) 迢远( ) 亭皋( ) 答案:bó zhuó shù wéi tiáo gāo 2.解释下列词语。 (1)袅袅 (2)皎皎 (3)灼灼 (4)萧萧 (5)翩翩 (6)冉冉 答案:(1)形容烟气缭绕上升。(2)形容很白很亮。 (3)形容明亮。(4)形容马叫声 或风声等。(5)形容风度或文采的优美。也形容飞行轻快地样子。 (6)①毛、枝条等柔软下 垂;②慢慢地。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李杜有许多为人传颂的诗篇,以它们鲜明的形象影响了历代的诗人,使他们得到了启发。 B.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冼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索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D.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 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答案:D 解析:A项“颂”应为“诵”。B项“冼炼”应为“洗练”。C项“窸索”应为“窸窣”。 4.名句填空。 (1)皎皎云间月,_____。 (2)柔条纷冉冉,_____。 (3)___ 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_____,_____。 答案:(1)灼灼叶中华 (2)落叶何翩翩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 头人 课堂巩固 一点即通 1.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木”在形象上的第一个特征是:“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用于积累中。 B.“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是:具有暗示性,暗示着树干和微黄而干燥的树叶颜色,寓于疏朗的清秋季节。 C.“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却极大。 D.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有用“树叶”的,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叶”。 答案:D 解析:从文中传递的信息来看,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故D项表述不合文意。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下面关于“树叶”“木叶”“落木”不同意味的赏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层层的感觉,“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令人想 起游子的漂泊。 B.“树叶”带给人的是葱郁的盛夏气息,“木叶”带给人的是疏朗的清秋气息。 C.“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落木”比“木叶”更是空 阔,毫无绵密之意。 D.“木叶”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一个典型的清秋性格,“落木”属于雨,属于沉沉 的阴天,一个鲜明的隆冬脾气。 答案:D 解析:所谓“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筛选的角度看,A、B、C三项在课文第四段都有信息点,而D项文中无“落木”“属于雨,属于阴天,属于隆冬脾气”之说。 3.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一是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使分析有凭有据,三是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答案: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